巴舒雅藝術工作坊
電話|0988-347994
參觀資訊|採電話預約制,洽毛毛(巴舒雅)
臺灣多元的原住民族,我直到2012年起在東海岸生活工作後才有深入的認識。「阿美族」是啟蒙我對臺灣原住民文化投入強烈興趣的族群,而此行深入阿里山,有機會親自接觸鄒族傳統文化與生活故事,特別要感謝一位鄒族前輩-「汪長老」,因為有他長遠的眼光與幾十年來身體力行的行動蒐藏,讓後生晚輩如我,有機會近距離感受,紀錄下些美好的故事。
「巴舒雅藝術設計工坊」位於阿里山鄉里佳部落,前身是鄒族長老-「汪榮華」的文物館,地點就位於長老家後方的小坡上。汪長老從學生時期開始,就有文資保存的概念,認為「不蒐集的話,後輩就看不到這些東西。」爾後,舉凡是家中長輩留下來的生活器物,或是其他家戶預備淘汰的古早文物,汪老長都視同寶物般珍藏,更不惜出資購買。
(上圖)汪長老的家及前往工坊的山坡小徑
(下圖)汪長老的老家充滿濃濃鄒族生活感,晾在屋簷下早已燻黑風乾的玉米與小米,彷彿立刻將我拉回一甲子前的阿里山生活。
鄒族是父系社會的原住民族,「長老」是由聯合家族推派擔任,共同主持的長老會議則是部落事務的最高決策單位,因此部落族人對長老的地位至今仍十分尊崇。現年已68歲的汪長老,蓄著辨識度極高的白色鬍子,許多記錄鄒族的照片裡,都有汪長老正氣凜然的身影。
文物館的造型是仿傳統的鄒族家屋格式興建,一走入文物館內,立刻被大批懸吊在架上的獸骨吸引。從獸骨架上陳列的數量多寡,就可說明該位鄒族男士的打獵功績,當然,從獸骨架開始,就可以說好多好多鄒族獵人的故事。
仔細看會發現,這些獸骨包含山豬、鹿、山羊、山羌以及猴子等山林動物。每回鄒族獵人上山出獵前,一定會祭拜獸骨架上的動物靈,祈求打獵有收穫;而鄒族也和布農族一樣有些打獵前的禁忌,若有人打噴嚏或前一晚做預知夢,就停止出獵。
一旁的動物標本是「雄鷹和山豬」,是汪長老獵捕到後製做成的標本,他說過去雄鷹非常愛吃雞,從空中一躍而下就能精準地把雞攫起;過去鄒族獵人若能捕獲一隻熊鷹,就相當於捕獲一隻老山豬的地位等級,「連日本人都很喜歡,送日本人的話還可以去玩全日本了!」汪長老神情生動地說著雄鷹的無價之處,更強調原本這隻熊鷹標本非常美麗,後來因為翅膀被老鼠啃了,才落得現在殘缺的樣貌。而鄒族男子頭上的羽飾,也是熊鷹的羽毛喔。
過去的生活與動物、植物密不可分。獵人取下動物毛皮後,製作成皮革,可做成皮衣背心、皮帽,或是當地墊、上山取得獵物後分割獵物的鋪墊使用。汪長老的太太現場導覽時也特別提到,在山上捕獲獵物、就地取動物皮、刮除皮毛後,會以獵物的鮮血先完全塗抹在皮革上,等血液乾了之後,皮革既防水又耐用,也不用特別清洗。下圖中兩人手持的一塊黑色皮革,就超過70年的歷史了,彷彿看電影般讓我充滿各種想像。
除了頭骨與動物皮革外,由於動物肩胛骨形狀就是個好用的鏟子,因此大小不一的動物肩胛骨也被特地留下來使用。
鄒族獵人的獵刀,刀鞘樣式與我在東部接觸阿美族的獵刀款式相似,幾乎是每個男子上山配戴的武器。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堅硬無比的鄒族傳統箭,居然不是鐵器做成的,而是竹製的弓箭!過去的先民知道如此多山林運用的技巧,而我這一代又如何演變至「山海動植物都所知無幾?」的地步咧?XD
越認識以前臺灣原住民族的生活,越覺得這些先民如果能挑戰現今TLC的「荒野求生」系列參賽節目,根本不是任何問題啊。在山林中捕獲獵物後,由於高山地形複雜、多有懸崖峭壁,因此傳統的揹袋以苧麻編織成三角狀,再大的獵物裝入袋中後,都以頭部為負重核心揹回部落(太強了)。
提到背負重物,傳統鄒族婦女也不遑多讓,超大的四方背簍,裡面可集合採收而來的農作,最大的背簍可以放30把小米呢!
(下圖)上山砍柴用的V行木材揹架,用高硬度的鹽膚木製成,我的體能大概只能負重10枝裁切好短短細細的藤條吧XD
(下圖)魚鏡是過去到溪邊捕魚的時候,用來探勘水面下的魚群,有點像蛙鏡,只不過是用手持魚鏡探入水面下,不是戴在臉上喔。
相對於阿美族青年有「臀鈴」,鄒族則有「臂鈴」,是過去上山打仗,用來通報同伴自己的方位,同時也有一說是當戰神聽到臂鈴聲響時,會特別保佑鄒族的戰士。
(下圖)傳統生火的用具不只一種,有鑽木取火的工具、也有石器。
(下圖)用不同樹種做成的枴杖,有些拐杖上刻有紋路,據說防滑之外,也可避蛇。
還有各種我在傳統漢人農村中看不到的生活用具,大多都是用竹、藤等編織成的,既美麗又環保、實用。像篩子類的器皿,傳統鄒族一定都在底部增加一層,更加保固耐用。
(下圖)各個不同大小的藤環固定器,放在大灶底下就不會晃動了!
(下圖)過去沒有磨泥器,聰明的鄒族人就運用天然的「刺蔥」枝幹來磨生薑。
(下圖)厚重又有把柄的木頭,沒想到是枕頭呀!還可以客製化製作呢!
(下圖)以前沒有糨糊,蜂膠就是最天然的黏著劑,編織苧麻的時候,就可以用來黏平毛邊。
(下圖)菸斗、幫助升火的鼓風器、長鏟、水瓢等各式傳統生活器皿,完全取自山林製作而成,不論造型與實用性,都充滿美感與藝術性。
(下圖)每個傳統鄒族家屋內都設置有放置小米的穀倉,為了防止老鼠偷吃,也會將穀倉架高,而在鄒族的小米祭祀文化中,據說也是小米神的藏身之處。
(下圖)傳統家屋內一定有三個大石頭作為爐灶,在此煮食、烤火,也是凝聚家人情感的重要核心,而屋內不時取火維持煙燻狀態,也有助於維持房屋乾燥,具有防潮功能。
原本的文物館曾歷經風災、祝融,所以遺失了不少珍貴的文物,今年透過政府單位協助,幫忙修復了整個工坊內外觀,包含工坊外也增設一個傳統樣式的廁所。
簡短的造訪,就聽了好多好多過去看似簡單卻十分不簡單的生活!敬佩汪長老幾十年來傾力保存的用心,雖然他介紹時也稱自己好像傻瓜,不過著實讓每一位到訪的旅人們,都能更了解鄒族的文化與生活智慧。
未來,汪長老的兒子「巴舒雅」(毛毛),也將持續接替文物館的保存與導覽解說工作,具備美感與好手藝的他,目前除了能清楚地解說文物館中傳統器物的生活功能外,近期更運用巧手,妝點傳統獸骨,展示在里佳部落資訊站外,也和父親一起,預備研究製作鄒族男子的傳統頭飾支架。
(上圖)獸骨經毛毛巧手妝點,成為美麗的藝術展品。
(上圖)鄒族男子配戴的傳統頭飾,內有竹製支架支撐。
(下圖)祭典中鄒族男子頭飾原型(圖片|品川真紀 提供)。
礙於文章篇幅,不然還有好多新奇有趣的鄒族古玩、趕鳥器、風笛等等沒能一一撰述紀錄,下次有機會認識更多原住民各族傳統文物後,一定要找機會再訪,仔細觀察比對了!汪長老和毛毛會竭誠歡迎大家來阿里山里佳部落玩唷~
★更多我在阿里山的精采體驗文章,歡迎收看&分享我的文章^^
也歡迎來我的粉專「Katy說故事」粉專和IG按讚,留言互動喔~
上山採一籃紅艷艷的舒心咖啡果|阿里山 特富野部落【TFU'YA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