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der~終於要出來面對了(挺胸)!
距離上次說要完成的日本美學之旅紀錄,轉眼間已經超過了半年以上......(嘴砲!!!!)
由於行程和照片實在太多太滿,所以決定打散內容,分主題式的做紀錄。
這次之所以稱為「日本地域新美學產業之旅」,
主要就是衝著2015年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15-07/26~09/13)而來。
這個藝術祭活動3年才舉行一次,每次活動為期兩個月,這已經是第6屆了!
日本的「新潟」縣古時稱為越國,又分為越前、越中、越後。
而「越後妻有」這個地區大約涵蓋了目前十日町市的轄區範圍,
涵蓋約760平方公里的土地範圍,相當於超過兩個台北市的面積(推眼鏡)。
開始進入大地藝術祭的參觀主題,是本次行程第二日下午了,
上午非常好玩的「小布施町」以及晚上入住的文學溫泉旅店-「高半」旅館,會在另文主題撰寫。
首先,要先請看倌們回想一下自己心目中對於「藝術」的看法。
什麼是「藝術」呢?
如果你認為在畫廊、博物館裡深奧難懂的作品才是藝術,
那麼日本越後妻有的「大地藝術祭」將徹底翻轉你對藝術的想法和既有定義。
8月底來到日本新潟縣,已經有濃濃的秋天氛圍了!
美麗的新潟縣有群山綠水和美麗的田野景觀。
日本新潟縣一年的降雪時間非常長,冬季的積雪厚度也高達3-4米,
在這樣嚴寒貧脊的生活環境下,這裡也和臺灣的農漁村一樣,
面臨人口老化、青壯年階層流失嚴重,甚至無法對家鄉產生認同感問題。
也因為這樣的背景,2000年起,
「以大地為舞台,用美術、藝術形式喚醒地區活力的藝術節活動」便拉開序幕,
在「北川富朗」先生的策劃下,
大地藝術祭目前成為世界最大型的國際藝術節。
第一站先前往十日盯市的「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在沿途便可見許多清楚的標示牌,
每一個藝術作品都分區分號,並清楚標示著還有多遠的路程。
大地藝術節的關東旗,簡單明瞭。
抵達里山現代美術館,這一座方正水泥外觀的現代美術館占地十分廣大,
此時正好有華人藝術家蔡國強的「蓬萊山」特展~
(由於之前蔡國強的特殊前衛藝術作品實在太印象深刻,
這次的蓬萊山主題竟然讓我一直聯想到台灣第四台的某台深夜頻道也叫做蓬萊...XDD)(喂!正經點~)
進入美術館外就有一個現成的"活作品",是一畝小菜園,
裡面藏著一隻人形土撥鼠,可以跟他握手喔!!哈哈哈~
這個作品還有學習冊,在美術館的賣店有販售,應該算是表演藝術與食農教育的一部份。
每個大地藝術祭的作品旁,都會有這樣的立牌(下圖),
呈現藝術作品編號、名稱、作者、國籍,並同時附上日語及英語版本。
OK~進入美術館了!
入口有我看得懂的超大中文主體特展字樣。
這整個里山美術館的作品也都在整個大地藝術祭的範圍中,
2015年,總共有永久作品200件,新展出作品380件,藝術家來自日本及世界各地,
根本是看都看不完呀!!
大地藝術祭的相關活動DM和摺頁非常豐富,
不用怕離開此區就拿不到活動相關摺頁,保證到處有!
美術館內的大地藝術祭活動地圖,上面有藝術作品的標號。
驗票進入美術館後,隨即看見蔡國強的裝置藝術展,
利用稻稈綑綁成不同的船、飛機等形式,循序懸空吊掛,環繞整個美術館一樓中庭。
很酷的是中間一座人造的冒煙假山島嶼,和周邊圍繞的稻草裝置對照下,
立刻產出另一個世界,而且中庭還放水呢!
"蓬萊山"島嶼的背面,只有一半,好想知道為什麼?
(後來得知這件作品有影射中國與日本、中國與臺灣的島嶼之爭意味)
進入室內空間,一開始是複合媒材的裝置藝術展出。
進入美術館二樓空間,有不同形式的展覽作品,
因為作品太多,將不一一介紹藝術家與作品名稱,僅挑選印象深刻的作品、並說明作品的形式或主要用意。
【炭雕】(下圖)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精細的炭雕作品,而且沒想到木頭和陶藝的質感,
三類一起策展,竟然可以創造出這麼原始、粗曠又精緻的氛圍。
【新潟縣各地的泥土】
而下圖這個藝術家非常有耐心,到新潟縣各地採集泥土,
再根據泥土的彩度和明度進行整齊的排列和標示,非常厲害!
【被遺忘的道路】
這位藝術家拍下當地因為工程或者其他因素消失的路口或空間製作成明信片,
民眾進入展示空間內後可任意拿取一張,
彷彿是要提醒大家,別因為時間而忘記了空間的模樣和故事。
【玩光影】
這個藝術家非常擅長玩弄光影,在暗室內放置軌道和有燈光的移動小火車,
軌道週邊堆放形狀、大小、遠近各有不同的物品,
隨著小火車的移動,光影便在暗房內緩慢地流竄、變化...
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作品!
展出逛完後,直通美術館的餐廳和賣店,
因為有限的空間,所以動線和座位都經過特別規劃設計。
賣店販售許多大地藝術祭的相關商品,像是書籍、藝術作品介紹冊等,均有中、英、日文版。
賣店商品,除了文具以外,也都吃的、喝的在地伴手禮。
最令我瘋狂的應該是到哪都有賣的長巾(如下圖,是可吊掛起來當門廉或裝飾的花布),
好想要每一種花色都買!!XDD
走出美術館外,準備看美術館周邊的特色作品,
沒想到先看到藝術祭的專有賓士小車~~超屌DER~~~
走出美術館外,我們步行來˙到附近的平房,看到有許多人在排隊等待,
奇怪,這不是店家為什麼在排隊呢?
原來這也是一個活生生的藝術作品,而且是有限制開放時間和每次的進館人次喔!
這件作品的名稱和編號。
這類型的作品,都會有志工朋友在協助蓋章和引導,
下圖中這位可愛的日本小姐即是熱血的大地藝術祭志工。
志工們也來自世界各地,食宿都是志工自己籌劃準備,且輪流在不同的藝術作品間輪值服務,
還包括參觀人次的統計喔!
這本蒐集藝術作品的小冊子是需要購買的,
裡面有所有的藝術作品,每參觀一件作品,就可以蓋小章,
小章是不同的可愛動物造型。
等待的過程間,看見牆面上有許多大地藝術節期間的表演藝術節目表行程和介紹,
還有臺灣的劇場也在名單中喔!!好驕傲呢!
究竟是在排什麼呢?問志工,她也親切地堅持賣關子不告訴我們~
終於輪到我們了!
進入房舍內,什麼?!竟然是一間平凡無奇的洗衣店啊!
志工告訴我們:必須要自己找到通道入口,而且過程間禁止拍照喔!
這地方怎麼會有入口呢?大家開始每個洗衣機都試著打開~
哈!找到了!但是要自己鑽進去喔~大胖子也要小心了~XD
進入洗衣機以後,其實就是連接到這棟平房的住宅內部。
內部空間非常的狹小陰暗,多數都只容納一個人通行,大家依序前進。
其實就是「逛一個民宅」的概念,也沒有任何畫作、音樂、影像,
最後...出口到了!出來之後的景象是....
什麼!?居然又跟入口是完全一模一樣的陳設?
究竟是....?正在一邊思考整件作品想傳達的意念時,發現還有一個通道出口,也就是房子的尾端地下出口。
哈~混淆你對生活和藝術、時間和空間的界線,是不是很有趣呢?
緊接著腳步匆匆,步行來到「民俗博物館」,
博物館的外型取材自新潟縣當地農民的「農具資材室」為造型,本身就是一件建築藝術作品。
因為當地長達半年的雪期,所以一定是圓弧的造型外觀才不會積雪。
建築兩側的空間還可以打開利用喔!好厲害!
這間小型博物館主要是將在越後妻有這一帶的民家生活用品與產業展示出來,
展版明確地呈現每個家庭的所在位置和介紹,並說明這個過程。
入口一樣有志工位大家蓋章。
民俗博物館內真的就是把一般家庭裡的生活用品、農具、老照片等懷舊物品部份搬到博物館裡陳列。
可以看見和台灣過去農業社會非常不一樣的家庭生活方式。
老照片旁還有聲音展示,重複播放說故事。
每個家庭都有立牌介紹。
這個稻草編(算是注連繩嗎?)和現在火紅的台東-石山部落編織是不是很類似呢?
( 石山部落>>http://a.udn.com/focus/2016/02/17/17980/index.html)
想像一下在長達半年下雪的新潟縣,要如何生活呢?
在台灣強烈寒流來襲都怕冷得要命的我,恐怕在新潟縣是無法生活了!
但從民俗博物館中,可以直接看到居民早期辛苦的生活樣貌,
也再次直接說明了「藝術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藝術」的概念。
然而,你以為藝術作品還會出現在哪裡呢?
沒錯,連里山現代美術館旁的超市裡廁所旁牆面上也會有!
用影像的方式,紀錄大家在當地的跳躍等動作,重複播放,也是一件作品喔!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鄉巴佬GO GO-《日本地域新美學產業之旅》PART 3-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