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8934[1].JPG

【宜蘭壯圍藝術季小旅行】活動粉專  https://goo.gl/1mqaxR
【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官網  https://goo.gl/dqXKox

-
身為宜蘭在地的鄉民,過去對於壯圍鄉的第一印象是:「海邊、哈密瓜、淹水以及掃墓」。
當然也從未有機會好好走入壯圍鄉,傾聽這個辛勤純樸的聚落。
縱然這裡擁有三河(冬山河、蘭陽溪、宜蘭河)匯聚的溪口風光、
與龜山島海景第一排的絕佳地理優勢,
不過,每年冬季,這裡也是感受東北季風威力的搖滾區。

藉由落成開幕的「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以及一趟在地藝術小旅行,
讓大家有機會走進壯圍,認識最古樸與創新的宜蘭。
而這趟小旅行,不儘可走進社區,聽社區發展的文史與體驗傳統產業,
也能直接從新穎的壯圍沙丘旅服園區出發,一路感受壯圍海邊的濱海風光。


廍後社區 】漂流木、牽罟、大陳島民與漁師廟

小旅行的第一站,來到廍後社區活動中心集合。
活動中心前方是「漁師廟」及「大陳文物館」,
除了能從當天吳沙率眾開墾宜蘭,講述「壯圍」由來外,
還能接續理解「加留沙埔」與噶瑪蘭族之間的關係,以及民國38年後移入的大陳島民故事。


IMG_E8659.jpg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風管處」剛落成的「漁師廟站」候車亭,與後方漁師廟形成新舊對比;
候車亭的顏色與形狀也仿效在地沙丘樣式興建。

IMG_E8653.jpg

免不了還是得白話說從頭~
早在漢人入墾宜蘭前,「噶瑪蘭」族人早已在這片沙丘海岸建立聚落。
而吳沙率眾入墾宜蘭後,當年一起入墾的「民壯」勇士們(類似現今民間保全組織),
在壯圍這一區建立了「民壯圍」。
後來在1812年清朝設「噶瑪蘭廳」治理,隨著漢人人口增加,
逐漸壓迫到噶瑪蘭人的原生生存環境;
為了保障噶瑪蘭人在此原生居住的土地權益,
便劃設了相當於今日「原住民保留地」概念的「加留沙埔」(或做加留餘埔),
將長30餘里、寬1-2里的沙丘海岸劃為原民耕地,確保噶瑪蘭族人的生活、耕地權益。

若仔細閱讀、對照蘭陽平原上的舊地名與現今地名,
其實不難發現許多地名保留過去噶瑪蘭族的土音,
像是「流流社」、「加禮遠社」、「奇武荖社」等。

而早年移民拓墾的競爭與群族衝突經常來自生活資源的搶奪與語言文化的差異,
噶瑪蘭族為了不讓漢人看不起,開始學說「福佬話」,
也因此漢化很早,後來本身的語言也在時間洪流裡消失殆盡。

IMG_E8481.jpg

走入廍後社區,可以看見不同於宜蘭市、羅東鎮的宜蘭風景。
沙丘、魚塭、濕地也造就壯圍地區不同的產業風貌。

日治時期,這裡設有製糖廠,「廍」本身是糖廠的意思,
而在糖廠之後的「廍後社區」也因此得名。
除了早期的噶瑪蘭人與漢人外,在台灣光復後,
民國38年因政治情勢,來自大陸浙江省外海的「大陳島」全數島民撤遷來臺灣。
一部分的大陳島居民便在廍後社區定居,也將在地信仰「漁師廟」帶到這裡。


IMG_8291.JPG  IMG_8314.JPG
漁師廟外觀與大陳島「仁愛新村」建村誌碑

目前漁師廟就在社區活動中心正對面,
廟宇一旁有「大陳文物館」,陳列一些過去的文物和老照片。
而「漁師廟」本身奉祀的是唐朝的漁師大神-「張志和」,是在地大陳島民的精神信仰;
不禁讓我連結起過去在台東生活的期間,
「富岡新村」的大陳島民,奉祀的海神廟則主祀「如意娘娘」;
雖然都是漢人文化,臺灣也有「媽祖」海神,
不過海神與廟宇的形象仍有諸多差異,十分新奇有趣!


魚獅廟.jpg

來到宜蘭壯圍的大陳居民,因為海洋環境完全不同(臺灣周邊為深海),
過去的捕魚技術完全無法討生活。(壯圍海岸無港口,都以牽罟方式捕魚)
後來在政府輔導協助下轉往遠洋漁業發展,
據說不少大陳居民後來也紛紛藉機跳船,遠走他鄉落地生根。
不過只要到漁師廟的祭典之日,這些居民也會紛紛回來祭拜。

我們沿著漁師廟後方的小路走,就可抵達過往大陳島民的住所。
目前僅存一戶人家尚居住在此,其他房屋早已人去樓空、隨著時日破損荒廢。

經過老師解說才知道,過去一戶家庭分配到的居住空間,總坪數不過4-7坪。
試著同理當年的島民,被迫漂流百里舉家遷移,
政府許下的承諾有等於無,又無法在新的環境找到適應與生存之道時...
內心的徬徨與無助可想而知。

大陳居所.jpg

原本預定的「牽罟」文化體驗,因為到訪這天的氣候與海象不佳只好作罷~
但透過在地社區大哥們的殷勤解說與展示,
也讓我們了解過去只要海螺聲響起,全村動員「牽罟」的海洋文化,
下次等待天晴,有機會一定要體驗一下「牽罟」。

IMG_E8688.jpg
原來大哥口中吹的就是「海螺」,過去我自己在東澳外婆家就常見,
不過從沒想過原來海螺可以吹出很大的聲響呢。


中氣十足的社區大哥,示範過去吹海螺召集村民的情形。



原本準備要牽罟的漁網,過去牽罟的魚網都堆放在海邊搭建的「罟寮」中。
目前社區推行的牽罟體驗,就用稻田裡的農機車改裝,成為好用的搬運工具~
實在是太神了!從小細節中就可看出在地居民不斷適應生活的各種轉變。


IMG_E8726.jpg

社區周邊也看到經過整理的休閒空間,新舊交織,
不變的依舊是純樸、寧靜的漁村氛圍。

IMG_E8692.jpg
  IMG_E8693.jpg

中午,我們在社區活動中心享用社區準備的豐盛饗宴~
除了有在地的「現撈仔」漁獲外,還有我很愛又很下飯,從小吃到大的「菜心」,
堪稱道地宜蘭菜色了!

社區風味餐.jpg

由於位在濱海地區,社區附近就有一個漂流木的堆置場,
也只有社區居民享有這個撿拾漂流木無需申請的權益。
因此社區目前也推出漂流木裝置的diy體驗,
社區外牆以及濱海周邊看到的魚形漂流木彩繪,
都是社區阿公阿嬤們的作品喔~粉可愛(心)

IMG_E8695.jpg

 

 

【後埤社區】公車候車亭、長青學堂、漂浮農場、金牌社區

這趟小旅行造訪了不只一個特色社區,
除了廍後社區外,我們也來到獲獎無數,經營社造有聲有色的「後埤社區」。
後埤社區的營造從幫老人家搭建一個實用又好看的公車候車亭空間開始,
接著又整理了候車亭後方的廢棄老屋空間,作為「長青食堂」,
讓社區居民一起參與一點一滴的改造過程,
凝聚社區向心力與認同之外,也同時落實社區長照的基礎。


後埤社區.jpg

壯圍海邊其實是欣賞額蛋黃日出與月昇的好地方,
社區理事長驕傲地向我們介紹社區的美景與努力的過程,
也不忘用一首在地特色的四句詩句,呈現後埤社區特色(要用台語、國語交錯唸喔):
「龜蛇把海口,海湧車畚斗;看海景走步道,對身心有可靠。」


而社區也成立了「長青學堂」,在社區開辦許多增能課程。
小旅行當日,我們在學堂外看到許多阿嬤在玩桌遊,氣氛緩和融洽~
想像自己的老年生活,若也能繼續和朋友同好們一起聊天、作伴、玩遊戲,夫復何求?

 

IMG_E8504.jpg

「社區長青食堂」可見社區阿姨與阿嬤們,聚在一起邊聊天邊準備午餐,
看見拿起相機拍照的我們,不忘熱情地招呼,還特別將菜色都擺盤好,讓我們拍照。

 

IMG_E8505.jpg

我們一方面感受到後埤社區阿姨們的熱情溫暖,也看見社區踏實經營的用心。
長青食堂後方美麗的水塘,有一木造涼亭可登高望遠,
將後方埤塘溼地、菜園的美景盡收眼底,十分療癒舒適。

IMG_E8507.jpg
IMG_8557.jpg


【阿祖ㄟ土壟間】 傳承三代的碾米間、炒米茶體驗、有機稻米
●地址:宜蘭縣壯圍鄉古結村古結路252-1號
●電話:0936-272689

●粉專:阿祖ㄟ土壟間

壯圍鄉的沙丘地區種植花生、地瓜等根莖類,除了是哈密瓜的故鄉外,
壯圍鄉的稻米產量也很驚人,堪稱臺灣三大米倉之一,
也因此有不少在地的私家碾米廠。
這間位於古結村的「阿祖ㄟ土礱間」,已經傳承到第三代囉!

IMG_E8634.jpg

屋主徐大哥說這碾米機器至今已有72年的歷史,
到目前都還能順利的運作、碾米,主要是碾糙米。
而徐大哥本身也努力推行有機農作,也因為他們的努力與推廣,
我們才有機會親眼看見、體驗過去珍貴的農業社會生活回憶。

土壟間.jpg

碾米廠空間在過去,台語都唸做「土壟間」。
屋內牆面上還可看到過去以竹片和黃土、牛屎、石灰搭建而成的結構體,
除了超大的碾米機以外,還有一座磨米漿製米粉的大機器,也都十分有歷史。

現場徐大哥也親自示範啟動碾米機,讓大家親自體驗機器實際運轉、碾米的過程。
機器碾完後的糙米,可以明顯看見外觀質地和顏色的差異。

老機具轟隆隆的運轉聲,帶動滿室的農村記憶與稻穀香氣,
也深刻地烙印在我們這群參與小旅行的夥伴們心中。




當然~有稍微留意飲食健康的朋友都知道,
糙米比起精緻過的白米更富營養、更健康,更何況這裡還是有機的糙米哩!

走出土壟間,我們準備體驗製作「玄米」。
原來市面上常見的「玄米」,是用糙米炒製而成的~
炒糙米的過程必須不斷地翻炒,直到糙米變熟變色,流露出香氣。

IMG_8606.jpg


炒熟後的糙米可以直接當零食,香香酥酥的吃,
也可以泡玄米茶,茶韻和滋味都令人留戀。
現場屋主也早已準備好事先泡好的玄米茶,
同時也有另一壺創新混合咖啡的喝法,提供大夥們現場品嚐。

IMG_E8621.JPG  IMG_8624.JPG

除了導覽、體驗、品玄米滋味外,想要購買優質農產的朋友,
也可以直接就向徐大哥買喔!產地直購、保證新鮮~

 

IMG_E8632.jpg

後來在社群上發文在這裡的體驗,才發現這裡居然是好友的家族祖厝哩!實在是太有緣了!
下次就直接和好友一起回老家,聽更多傳統農村生活的故事。


【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 蔡明亮行者特展、可食地景、自行車道、責任旅遊

這趟小旅行,其實希望能夠以4/28日開幕的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為中心,
讓來到壯圍鄉的朋友們,從旅服園區的建築形式、理念開始認識起,
進而連結周邊社區,深度認識、體驗壯圍。


IMG_E8776.jpg

由黃聲遠建築師設計打造成的旅服園區,跳脫了過去傳統遊客中心的刻板印象。
這座在沙丘濱海地區的旅服園區,
整體設計理念依照在地的沙丘地景來設計。
沿著外圍的草皮與廊道,可直通旅服園區的屋頂,鳥瞰周邊的沙丘與海岸林相。

 

IMG_E8779.jpg

IMG_E8809.jpg

IMG_E8778.jpg

建築師特別強調,希望大家能在這個濱海的自然環境中坐下來,
放慢腳步,去感受和聆聽。
也因此,仔細觀察會發現,園區內沒有一張座椅,
反而有巨大的漂流木,讓大家可直接如同到海邊一般,
坐在木頭上,感受當下,聽海浪的濤湧與海風的吹拂。

IMG_E8811.jpg

因著這樣的心情,建築師找來國際有名的藝術家-「蔡明亮」,
別開生面、大刀闊斧地在旅服園區辦理「行者」特展。
同樣想要表現「空」的境界,同時讓旅服園區帶入美術館的氣質,
寓教於樂,讓旅人們歡騰的旅遊興致來到壯圍時,能稍做沉澱與轉換,
用不一樣的心境來感受這個過去鮮為人知的宜蘭。


IMG_E8839.jpg IMG_E8835.jpg

蔡明亮導演的行者特展,以館舍內的空間為創作基地。
最初以唐僧到天竺取經的歷史典故為發想主題,
認為整個故事的脈絡其實不在強調取經書的結果,而是體驗與感受的過程。

因此特展結合壯圍地景印象,規劃「塵、風、雨、海、潮、月光」六個場景來呈現。
這六個場景也有大量的沙堆,以及投影在牆面上的影像。
可看見影像主角「李康生」穿著類似僧袍的紅衣裳,
在不同的場景裡屏氣凝神,以極其緩慢的步調在行走。

急性子的遊客也許待了幾十秒便想起身,
但蔡明亮導演在特展裡便歡迎旅人們在各個展館內,靜靜地待著,或站或坐皆可,
盡情地去感受「空」與「慢」帶來的各種感受。

 

IMG_E8845.jpg

小旅行當日正好也是記者會,
大批的長官與建築、藝術工作者們齊聚一堂,瞻仰新園區的風采。
而園區內的賣店也走清新、有質感的風格路線,
主要有薰衣草森林團隊進駐賣店,只可惜當天行程較趕,無法進賣店裡好好逛逛。

IMG_E8849.jpg

IMG_E8853.jpg

走出服務中心,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廣大的沙丘與海岸地景。
服務中心週邊打造有可食地景區,
利用漂流木和現成花卉、裝置藝術,
呈現「加留沙埔」一區的歷史與人文產業風貌。

IMG_E8768.jpg
  IMG_E8770.jpg

 

IMG_E8771.jpg
IMG_E8760.jpg

IMG_E8761.jpg

沿著旅服園區周邊的小徑以及自行車道,即可抵達海邊。
沿途可見面積廣大的花生田與山藥田,
帶鹽分的海沙種植出來的根莖類作物,反而特別甘甜好吃。

IMG_E8723.JPG

IMG_E8754.JPG

沿途佈滿林投樹與昔日軍事碉堡遺跡的濱海自行車道,是另一個聽故事的亮點。

IMG_E8731.jpg

海濱常見的植物「馬鞍藤」,有浮潛過的朋友可能知道~
葉子搓揉之後,可拿來塗抹潛水鏡面,達到除霧的效果。


IMG_E8753.jpg

來到海邊,碩大的龜山島隨即映入眼簾,只可惜到了傍晚天候不佳,
灰色調雲海中拍不出它的美麗。

鐵灰色的沙灘涵蓄著退去的浪花,走在海灘上不自覺地便安靜下來。


IMG_E8749.jpg

 

早在這趟小旅行出發前,便聽聞壯圍這裡被譽為「失落的宜蘭」。
純樸的風貌與特色人文產業鮮為人知,
但這裡卻承接了隨著海洋漂流而來的各地垃圾。

這些垃圾隨著海水漲退潮,留在濱線上。
除了漂流木、海藻與詭異大片的河豚屍體是自然物外,
其他繩索、寶特瓶、拖鞋、漁線、浮球、塑膠製品等垃圾,也沿著海岸線散落分佈。

IMG_E8745.jpg
  IMG_E8747.jpg
IMG_E8739.JPG

作為現代文明人,旅行之餘,我們的確需要更多的自覺與體認。

如果歡樂的遊程規劃與發展,再度成為製造更多垃圾與能源耗損的幫兇,
那麼我們需要思考的是「責任旅遊」的具體實踐。

透過旅行愛上一個新的村落,
除了去品味、介紹它的美好之外,
我們更可以付出行動,常態淨灘之外,
旅程中也落實垃圾減量、攜帶自己的環保餐具,
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盥洗用具,逐步落實更有質感的旅行模式。

美麗而寧靜的壯圍,等待每一次美麗而溫柔的造訪。

 

 

arrow
arrow

    Katy's 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