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5039.jpg

夏日午後,聽大人說,外公在粉鳥林漁港捕獲一隻好大的鯊魚。
當時兩只膝蓋總是玩得烏黑,全身黏膩汗漬的我立刻睜大眼睛,
開始在腦中比劃著鯊魚的大小。

   在海邊只曉得吃魚的童年生活,卻對「大白鯊」產生了莫名的恐懼與崇拜。
僅因80年代紅極一時的電影「大白鯊」裡,
鯊魚的兇猛狠勁讓這款海洋大型魚類一炮而紅,
而得知外公居然能捕獲一隻「鯊魚」時,
那破天荒的驚喜彷彿就像史艷文終有一天擊敗了藏鏡人的大歡喜結局般…
天曉得在我小小的宇宙裡,早已又經歷一次猛烈地創世紀爆炸:「阿公實在是酷斃了!」

   在無須戴安全帽的年代,我窩在紅色HONDA大頭機車前座,
由外婆載著一票小鬼頭,沿著東澳灣產業道路直抵粉鳥林。


IMG_5065.jpg

   午後的陽光將海灣曬得金黃,從外婆家出發,僅五分鐘的車程即可抵達粉鳥林漁港。

「粉鳥仔」是鴿子的閩南話,大人說這裡以前聚集了很多鴿子,所以被稱為「粉鳥林」。
過去產業道路尚未開闢前,這是一段連綿的峭壁海岸,每逢颱風季前後,
洶湧的大浪直衝山壁拍打,亦曾海水倒灌湧入東澳村內…

   母執輩們對於童年往事歷歷在目,我自小跟著聽了這麼多年描述,
彷彿也跟著一起參與了未出世前的生活片段。

 

IMG_5056.jpg

   東澳灣午後的海風輕柔得叫人想瞌睡,
沿途伴隨的藍色海平面、灰色砂礫海灘、波濤碎浪與山壁,
是永遠看不膩的景色、記憶中最美的畫面,
短短五分鐘的路程回憶,就值得一輩子細數珍藏。

   抵達漁港後,碼頭邊早已聚集了不少前來看鯊魚的鄉親。
我二話不說,趕緊就往人群裡鑽,瞧漁港內探頭,
只見一條比漁港中停泊的膠筏漁船船身還長一些的灰色大魚,被栓在漁港內隨著海浪浮沉。
說也奇怪,這鯊魚既看不到魚嘴、也看不到魚眼睛,
而且,身上居然還有一些圓形斑點哩!

008.jpg

   沒能和我心中奇幻神勇、兇猛狂暴、高速衝刺的大白鯊形象碰頭,
小小年紀的我除了滿腦門疑問之外,居然還有些莫名的失落。
長大後才明白,當年阿公捕獲的並非大白鯊,而是一隻「豆腐鯊」(鯨鯊)。
過去豆腐鯊未列入保育、禁止捕捉,加上體積龐大、性格溫馴緩慢,
所以經常成為漁民捕捉目標。
漁人們捕捉上岸後,便在港邊漁市直接秤斤論兩、喊價變賣;
儘管事實證明不是我心中的那尾大白鯊,
卻也成為我在海邊生活的一段特別兒時回憶,無形中也間接參與了過去的漁業發展歷程。

 

 粉鳥林漁港在1985年興建完成,聽長輩們敘述,過去沒有漁港的討海生活,
東澳村民幾戶以牽罟維生的家庭,會在觀察海潮漁汛之際,一起動員到海邊「牽罟」網漁。
大家齊力拉著又長又沉的漁網,合力將漁獲拖拉上岸,
再依照船家親戚們各自出資比例分配魚獲。

過去「吻仔魚」為數不少,村內的孩子們經常兩兩一組,挑著一臉盆大小的吻仔魚獲,
赤著腳丫從海邊徒步,挑至現今東澳郵局一代的公路車站,賺取一籃五毛的零用錢。

 

IMG_1115.jpg

   在海邊生活的回憶,總是透徹且緩慢。

記憶中的童年,常見阿公和其他叔伯們一早啟程上工,待中午飯後,
便在「門口埕」打赤膊席地午睡。長輩們如雷的鼾聲總讓我感覺十分新奇,
但倘若在一旁打鬧的太誇張,免不了又是埃一陣罵。
黃昏,氣候涼爽之際,會見阿公坐在門埕,微微彎曲背脊、雙腿交疊撐著漁網,
來回翻找,用梭子、黑線補破陋的漁網。
我一會兒跑進雞寮看鴨子喝水洗澡,一會兒湊近牛舍旁,看看轉動耳朵趕
蒼蠅的大母牛;接著又蹲在地上,看阿祖緩慢地剁著野菜為牛隻備餐…
金黃暮色下,我依稀記得長輩們勤奮生活的身影。

   身為漁人,阿公與海搏鬥的故事也不只一樁。
記憶中,一回阿公換藥,掀開衣袖,我看見阿公前臂一條近五公分皮開肉綻的鮮紅傷口,
大人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傷勢發生的當下;這道傷口是出海捕獲魟魚時,
被啟動自我保護機制的魟魚尾巴給刺傷的。
80年代出生後的我們,當年只懂得吃魚,還不曉得長輩們為改善生活付出的艱辛。


  時光荏苒,我離鄉後再有機會返鄉已逾而立之年,白髮蒼蒼的阿公亦已中風臥床數年。
這片湛藍的海灣,承載了我無憂的童年,與長輩們在生活中拚搏的共同回憶。

   不知從何時起,臺灣遍野開啟了尋訪秘境的熱潮,
似乎只要誰先奪得秘境先機,搶先在社群媒體上發佈打卡的人,
就能成為神級先知與社群探險家,甚至,有人譽為這是促進觀光產業發展的「推手」。


IMG_7338.jpg


   沒落的東澳小漁村在一夕之間,成為眾人競相爭逐的寶地。
從東岳湧泉、海上獨木舟遊程、濱海露營區、神秘海灣、東澳美食等,
大量的社群與媒體曝光後,粉鳥林漁港防坡堤後方的小型海灣,
不分平假日,湧入大量遊客。

穿著鮮豔的各色遊客,提著大小戲水設備、穿著泳裝比基尼,
以及,「數不盡的垃圾」,無所畏懼地翻越防波堤與消波塊,
紛紛爭睹傳說中的絕美神秘海灘。
拍照、打卡、戲水,然後,留下垃圾。


IMG_1091.jpg

   似乎沒有人知道,也許也不想知道,海堤後的神秘海灘是在地村民不曾跨越的險地,
即便當地設下禁令、架起圍籬,民眾仍不惜破壞、僭越。
從小也從未知道這片海灘,在秘境大量曝光後,
回鄉探訪之餘,我也試著前往一探究竟、體驗遊客心情。

 

正當我開啟相機,準備拍照上傳社群之際,在眼角餘光中,瞥見一名年輕男子,
帶著看似委婉的肢體動作,卻在觀察周邊都無垃圾桶之後…

    最後,最後他居然選擇了將手上的垃圾繼續順手放入礫灘上的小垃圾山裡!

    原來感受美的下一個動作,除了攝影之外,居然是丟垃圾?

IMG_1096.jpg

  「難道美景不能分享嗎?」倘若有人這般問我,我肯定這麼回:
「當然!美好的自然地景是公共財,但自私的人心實在太不美。」
身兼在地旅遊社群經營職,原本希望藉由社群網路分享,讓外界看到宜蘭之美的心情,
在親眼看到垃圾棄置現場,以及海灘禁令頒布後,
民眾仍不時分享、炫耀在神秘海灘的美麗比基尼照,與各類神技修圖照片後,
頓時只想成為心胸狹隘與保守的鄉民:「寧可東澳灣維持鄉村人口外流現狀,
也不要因突發性地爆紅帶來新的環境破壞與海洋垃圾。」

   爆紅秘境與鄉村發展的關連,我還在努力地思索與平衡,
然而,這片純樸美好的海灣秘境,除了留存在我心底外,更值得被所有前來賞景的人,
細細珍藏、愛護這片秘境最初帶給大眾的乾淨與美麗。

arrow
arrow

    Katy's 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