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終於來到了第五天。這一天雨停了,翠綠的山巒之間雲霧繚繞,令人心情十分放鬆。這一天也有一個非常特別的行程是,跟團單位邀請到大地藝術祭主辦單位的「關口先生」跟我們一起與談,分享關於大地藝術祭的點點滴滴,並陪伴我們一起到松代「農舞台」周邊參訪及導覽解說。
農舞台外觀,這裡也是一個重要的展場,尤其中午我們將在「里山食堂」用餐,並親眼見證一件在地性十足的特別創作。
農舞台有固定的開放時間,入場也需要收取費用,總共將近有40件的藝術創作在這裡展出,其中還包國際知名藝術家-「草間彌生」的作品。
「關口先生」(下圖左一)在導遊和翻譯的協助下,陪伴我們逛農舞台周邊的作品。
關口先生是橫濱人,因為辦理大地藝術祭來到東京。他說新潟縣產的是最高等級的稻米之鄉,但卻因為長時間下雪,產業發展受到限制。這裡的年輕人光靠種稻無法維持生計,於是紛紛外移,在地居民也對自己的家鄉失去信心、活力與認同。
因此,為了重新讓當地人找回對土地的情感與認同,希望透過大地藝術祭中人、力、物活化在地,讓"被遺忘的"部分賦予再生。目標是希望在農閒後,讓年輕人、老年人能從都市返鄉。
農舞台周邊的藝術創作多為大件作品,每一件藝術作品都和在地生活產生連結。
關口先生說大地藝術祭三年舉行一次的原因主要還是在預算的問題。因為並非由官方主導的活動(官方挹注的經費占三分之一),因此與其每年辦理,不如好好地進行總體規劃妥善運用3年的經費預算。
然而我們總免不了關心非常實際的產值問題。
關口先生說,雖然目前大地藝術祭已經有效的帶來20億的產值,貢獻當地的部分經濟,不過活動的本質仍是希望提供日本在地藝術家和居民與外來藝術家的交流,這種無形的獲益為主軸。的確,這番話也讓我想起..研究所時期學習藝術節慶與文化治理課程時的初衷。目前臺灣仍然風起雲湧的各式藝術節活動,一開始的出發點就在刺激觀光數字和產值,相對的也扼殺了以藝術活動活絡在地、提高居民與外地交流的永續發展可能。
向上圖這樣的創作形式,與在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田野中的人形剪影正好是地主的親戚們,這樣的互動創作模式,即便藝術祭結束了,居民基於記憶、情感等因素,仍會自發性地維護管理這些藝術作品。
利用栽種自然植物和天上的北斗七星做連結,不過作品將隨著四季遞嬗而有不同樣貌。
沒記錯的話,這件(上圖)作品必須和作品、大自然互動,傾聽回音。
沿著山路來到農舞台這裡知名的藝術作品「棚田」,近拍其實看不出圖形。
放遠一望,原來是農人耕作的剪影。
這件作品真實完整的樣貌,必須回到農舞台的一側,藉由詩人創作和整塊大地布景結合才算完成,非常特別!親自用腳走過棚田大地,再讀著詩句,觀者和藝術作品也更為親近。
(下圖)知道嗎?連這一條森林小徑的步道也是一件藝術作品喔!人類的諸多生活智慧,就是最好的藝術創作。
中午時間,我們來到農舞台裡的"里山食堂"。里山食堂本身也是一件作品喔!美麗的食堂有大面積的玻璃窗,四季都可以看見戶外美麗的景觀。
里山食堂提供美味的在地餐點,食材使用在地的棚田米、新鮮的野菜、時令蔬菜等食材,因應四季不同,製作家傳鄉土料理,非常新鮮美味!
大家採自助式取用餐點,每一道看起來都好好吃喔!!!而且在這邊服務的阿嬤也超熱情可愛的,我忍不住又當起阿嬤殺手,跟其中一位阿嬤來個大擁抱~XD
喔喔喔!!!!看到灑滿芝麻和海苔的好吃熱米飯,我就快HOLD不住了!!!
哈哈!一不小心就留露出貪吃的本性...i-ta-ta-ki-ma~~s~~(我要開動囉!!!)
這裡的天花板全都是美麗的風景,而餐桌桌面採用玻璃鏡面,一邊吃飯,除了有窗外美麗的風景可看,桌面也有呢!
吃飽飯,我們利用僅剩的時間迅速逛完農舞台內外周邊;農舞台的賣店非常值得一逛,有很多特色商品和紀念品。
知名的藝術家「草間彌生」(就是被網友kuso很像董月花的那位..XD)她的作品也在這裡,色彩繽紛,仍舊以圓點點為主題。
農舞台有開放的時間限制,而內部也推出別企劃展-「今日限界藝術百選」。裡面有很多元的展覽,雖然看不是很懂...不過似乎是較諷刺或尖銳,想表達訴求或刺激思考的展品。
農舞台戶外還有大大小小的作品,到此時幾乎是用跑步拍照、快速"通過"的方式在看展了!XDDD
這麼趕時間的原因,主要是要趕上最後一個參訪作品的閉關時間。這也是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一件作品。因為實在是太可怕了!地點就在也已經廢棄的「東川小學校」。
這件作品編號Y-052,名稱「最後的教室」,由兩位藝術家共同創作。
關口先生也一路陪伴我們參訪到最後,並且耐心地和我們說明藝術家的創作歷程。
由於這件作品內部封閉陰暗,所以入場前要注意一下教室地形和注意事項。
一進入後,首先是來到體育館,條板凳上放著電扇,地上鋪滿稻草,掛上昏黃的燈泡,牆面上還不時閃爍著光點投影。一開始還不覺得恐怖,只覺得氣氛有點嚴肅起來。
後來經過教室長廊,一樣是昏黃的燈光還有自己的影子,身體也開始緊繃起來,然後隱隱約約聽到二樓有一些聲響。
上樓梯後,燈光越來越暗,轉入二樓的教室玄關前,開始聽到詭異的心跳聲:砰砰、砰砰,砰砰...
藝術家將二樓的一間教室,放上大型音響,不停輪播心臟跳動的聲音,再配合光線閃爍,我被嚇得完全不趕靠近,趕快跟著隊友趕到下一間教室...
(下圖)接著是大小不一的黑色長方玻璃,貼在牆面上,走在教室裡,黑色玻璃也倒映著自己的面孔......氣氛仍舊詭異。
終點教室終於明兩起來,但是"死亡"與"重生"的意象非常明顯;整間教室鋪滿白色的布幔,透明如棺材的玻璃棺下方,是一具具的白色燈管。這個藝術家想要表現的究竟是什麼呢?為何要將以廢棄的學校,以這樣的詭譎氛圍重塑再造?社區老一輩居民沒有反彈嗎?
走出展場後,看到關於藝術家的介紹,才知道其中一位藝術家,在過去的作品風格,也都偏向較詭譎、陰沉,似乎強烈地想傳達內心的憂鬱與傷口似的。
藝術家-Christian Boltanski的作品,和猶太人在德國被大屠殺的憂傷歷史記憶有關。(有興趣的人可google這位法籍猶太裔藝術家,作品真的都令人毛骨悚然,慎入!)
令我們迅速擺脫可怕的心情的,是展場的在地居民志工伯伯們~兩位年邁的伯伯也曾是校友喔!還很開心地跟我們合影。
在大地藝術祭的活動期間,他們也成為維護社區作品的最佳志工!
至此,2015年大地藝術祭的參訪也告一段落了。仍然記得關口先生一再強調的:
「"評價"不是只包含一個活動賺了多少錢,所以最初才希望透過"藝術"做為策略,意圖在鄉村製造出吸引力...。透過這個活動,激發日本藝術家的潛力,也促進不同國之間的藝術交流,也拉進新瀉縣和東京的距離。」
目前大地藝術祭打開名氣之後,吸引不少從東京和世界各地而來的觀光客,旅行社業者也會推出參觀藝術作品的串遊行程,帶動旅遊商機;而為了更便民服務,今年在極力爭取下也有接駁巴士提供遊客搭乘。未來類似的大地藝術祭概念,因應地方要求,也會在日本的長野、石川、千葉、瀨戶內海等地進行。
-
【後記】有關大地藝術祭的重點
資料來源:2015大地藝術祭摺頁、遊程介紹資訊
"在越後妻有藝術三年展上,藝術家將這一地區的人們為了生存,一直以來與自然時而親近、時而鬥爭的生活用藝術作品表現出來。根據地形地貌開拓的梯田、手工挖掘的隧道、大替河流灌溉耕地的水渠等,都是與自然密切相關的技術。2015年第六回展又加了兩個主題:
1.人類與自然‧文明相關的技術,才是「美術」
人類為了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發明創造了各種新技術,以「藝術」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大垻、防雪棚等平常不被當作藝術看待的人類技術,正是我們關注的焦點。
2.都市與地域的交換
我們通過在越後妻有的努力,將美術作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橋樑作用更好地表現並發揮出來。我們將發動一直以來培育的贊助商、支援團和企業網絡,創造一個地域和都市相互交流和取長補短的「交換」平台。"
"三年一次的大地藝術祭,並未因為活動結束而結束,許多藝術作品仍保留完整,供遊客前來參觀外,有些甚至成為當地觀光或生活的一部分"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強調藝術家不是重點,居民和土地才是主角。參展藝術家必須幫助當地居民以藝術的方式來展現當地生活。"
"一開始並不順利,不但居民群起反對,地方議員更是百般刁難。由於這裡的居民終生務農,對藝術一竅不通,溝通起來特別困難。北川富朗只好長期抗戰,不但回老鄉和居民一起生活,也要求工作團隊更投入這裡的生活方式。在一起耕作生活期間,他試著讓部分藝術品在鄉間陳列,讓居民熟悉藝術。隨著長時間相處,居民態度軟化。最後工作團隊以逐戶合作的方式,取得私有展出空間,舉辦了首屆的藝術祭,立刻吸引十六萬人次參觀。不只北川不敢置信,連當地居民也感到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