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6871.jpg

   《滲透》花蓮青年藝術培力展   

展覽地點|好地下藝術空間(花蓮市節約街37號B1)

展覽時間|2020/9/27-2020/10/26 每週五六日一 12:00-20:00

展出藝術家|汪思廷、楊志雅、葉筑菀、鍾麗萍  

粉專資訊|好地下藝術空間

-

一段時間沒有好好看展了,這次非常感謝藝術家「葉筑菀」(葉大白)的邀請,在花蓮市區的「好地下藝術空間」,9/27起有一場特別的《滲透》花蓮青年創作展正開始。

我和大白的緣份也很特別,始於2019年,和不同夥伴們一起執行臺東文化處專書《藝聚‧人匯》-縱谷篇時,因採訪進而認識的年輕藝術家。當時就對於她自身獨居關山,專注投入在旅行、藝術教育紮根與創作三個面向的資歷驚艷不已!當然,這次也很開心,再看見她煥然一新的新作。


IMG_6810.jpg  IMG_6811.jpg

《滲透》展覽在花蓮市「好地下藝術空間」進行,這裡同時也是遊客散步花蓮市的精華地段。

展覽計畫的導師-「田名璋」老師,本身也是東華大學藝術學院的教師,過去我還是傻呼呼的碩士生時,也修讀過老師的影像剪輯相關課程。這次因看展再和老師相遇,才知道他和師母在教書之餘,也持續創作了20幾年。這個文化部的「花蓮青年藝術培力計劃」已邁入第二屆,透過召募青年藝術家,在導師的陪伴,以及與其他藝術創作者的交流、激盪之下,醞釀半年餘,才成就這次的《滲透》成果展。

IMG_6836.jpg

(上圖)計劃導師「田名璋」老師。

IMG_6841.jpg

(上圖)計劃導師-「汪曉青」老師。


今天展覽開幕,會場進行一場小而美的開幕活動和座談。策展人同時也是開幕演出的「手碟」樂手,清脆空靈的手碟聲響、搭配民族風格強烈的表演藝術,讓大家一下子就進入地下藝術空間隱密又獨特的展演氛圍裡。

IMG_6818.jpg

策展人針對策展主題「滲透」說明意象與概念。

「滲透」雖然是一個水分子移動的物理現象,但在花蓮創作,對本次的四位女性創作者而言,除了感受花蓮與其他縣市不一樣的人文、土地、自然關係外,這個過程也彷彿與自我重新對話、爬梳內在,並藉由創作進而向外擴展與發聲的「滲透」現象。

也因此,這個計劃重視導師與創作者們的「陪伴、培力」過程,計劃期間,每月一次的聚會和對話,不斷刺激著藝術創作者們重新思考,也讓這些年輕的藝術創作者們突破自己過去擅長的創作形式與思維邏輯,有更多不一樣的藝術表現。
 

IMG_6870.jpg

展場內灰色水泥牆前,涵蓋平面與立體的自然素材作品,就是藝術家「葉大白」這次的作品了,過去她專注在以水墨表現抽象的自然山系,這次則直接大量取用山林大地的自然素材,經過揉捻敲槌、編織、黏著、上色等技法加工,將心中對人類界定的「邊界」概念,與對自然的感受,重新塑造再現。

IMG_6889.jpg

大白說,自己沿著地圖中的邊界與大自然的邊界踏查尋找時,有時候會發現有些「邊界」是動物走出來的足跡或洞口,心中充滿好奇,想一探究竟卻又戒慎恐懼的心情,希望在作品中呈現出來,看正在觀看作品的你/妳,是否也有同樣亂入後,一種既喜又驚的心境?

IMG_6881.jpg

                 IMG_6880.jpg


藝術家「楊志雅」也是這次的藝術創作者之一,過去運用東方媒材的表現創作,未來希望投入「關係藝術」,讓作品和觀眾能有更多的互動機會,因此,她以「冰」為表現主題,展牆上以復刻手繪功力呈現大家回憶中的冰品,同時在一旁的小客廳裝置裡,播放她和大家聊「吃冰的各種記憶」,現場茶點當然也請大家吃冰,更歡迎大家持續在留言本裡和她互動,成為她下一次創作的素材與動力。

 

IMG_6848.jpg

 

IMG_6887.jpg

IMG_6850.jpg  IMG_6886.jpg

IMG_6867.jpg  IMG_6869.jpg


另一位藝術家「汪思廷」,本身較擅長傳統刺繡、編織等工藝,參與計劃後,表示自己在作品物件轉化的方向上努力,希望在自己的工藝基礎上,讓作品更深化、逐步傳達關注政治、社會議題、人與自然關係的意義。

 

IMG_6855.jpg

她也別出心裁地,設計讓觀眾與作品和自身互動的機會,像是利用染劑為編織作品上色、以及「滴水穿紙」,讓滴水滲透宣紙,揭曉木盒內指定的內容物時,就能和她現場習藝學編織,再將成品帶回家喔~

IMG_6860.jpg  IMG_6859.jpg

IMG_6864.jpg  IMG_6865.jpg

我也現場體驗試玩了一次,結果抽到「土壤」(銘謝惠顧),雖然沒能現場和作者習藝,但也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IMG_6866.jpg


展場第四件作品結合光影與數位表現,是藝術家「鍾麗萍」的作品。本身是教師的她,也在複合媒材、裝置藝術、數位繪圖創作領域鑽研。她說這次的創作計劃,因為有導師的陪伴,能讓藝術家們更成為他們自己;也因此,她也在創作期間,觀察「藝術家如何思考」。

在思緒不斷滾動的歷程下,她也創作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成果。

IMG_6874.jpg

 

IMG_6872.jpg


現階段的我雖然也鼓勵自己創作,但自認還在認識自己與琢磨表現方向與技法的學步階段。放下工作,回歸生活後,靜下心看不同藝術家的展覽,於我而言也是新的刺激與學習。我特別喜歡聽藝術創作者們闡述自己的創作歷程,再從觀看過程中感受藝術家的心境,思考藝術家藉由作品拋出的提問;也喜歡看不同特質的觀眾,在欣賞不同藝術作品時的真實反應,尤其是能和觀眾互動的創作,往往也能獲得第一手觀眾反應的真實回饋,這也是逛展覽現場最有趣的地方之一!

IMG_6876.jpg

IMG_6873.jpg


許多人覺得「藝術作品」就是和自己一輩子無緣、陳列在博物館和藝廊裡,也看不懂的叫做藝術。其實,正是因為藝術的無遠佛屆,所以它才能不斷地被以各種形式、媒材,在各個領域裡顯現。這個空間和展出,也讓我得以想見,未來在花蓮市的咖啡店、或是哪個街角、地下空間,說不定大家都有機會和藝術重新相遇,也許某件作品正巧觸動到你,那麼,就柔軟地接受這個作品帶給你的悸動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ty's story 的頭像
    Katy's story

    Katy說故事

    Katy's 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