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258.jpg

    龜山島漁村文物館    

地址|宜蘭縣頭城鎮龜山路161號

相關粉專|龜山島博物館龜山島:數位機會中心、社區發展協會海波浪

 

DSCF7202.jpg

「每當坐火車看見龜山島,就知道家到了!」這是每個出外的宜蘭遊子搭乘火車時,必定興起的熟悉念頭。七千年來,龜山島就佇守在宜蘭頭城鎮外海十公里處,幾乎和宜蘭劃上等號、也成為宜蘭遊子們共同的鄉愁記憶。

DSCF7141.jpg  DSCF7186.jpg

到訪龜山島社區活動中心這天下午,天氣十分晴朗,外海的龜山島一路清晰相伴,龜山的身形也跟著一路轉換。原以為龜山島上的居民在民國66年集體遷村後,便集體居住在頭城大溪,來到此地才知情,除了大溪之外,原龜山島的住民也有散居在頭城鎮、宜蘭、南方澳、甚至基隆、花蓮等地,而原本包含在大溪里之中的龜山島社區,也從原本遷村之初的「仁澤社區」正名得來。

遙想2010年夏天,我才和朋友一起到龜山島賞鯨、登401高地、聽龜山島的神秘故事呢!沒想到事隔8年後,再回到龜山島社區聽故事時,那些曾經走訪的回憶還是如此清晰。這篇文章將會搭配穿插2010年登龜山島的美麗影像紀錄,一併述說龜山島的新舊故事。

 

DSCF7227.jpg


時光再拉回更久之前,根據文獻紀錄,龜山島1840年就有人居住,而後來我也在網路上看到懷舊達人-張哲生分享的《1969年的宜蘭縣龜山島與礁溪風光》影片,正好就是民國58年龜山島漁港剛完竣時的影像紀錄。此時期的人口,也是龜山島有人居住以來人口數最多的時期(約700多人),讓一開始只從老照片、文物中聽故事的我,從影片中感受到過去島上遺世獨立的純樸時光。

從影片和新舊照片中來個今昔、遠近對照。過去聚集在龜尾的聚落,在民國60年代遷村之後,便由軍方接手管制,一直到民國83年才辦理了第一場龜山島民的尋根活動,又再過6年,龜山島才開放民眾登島觀光。不過軍方接手之後,僅保留部分的水泥磚造房、龜山國小等建築,過去大部分的民房都已經拆掉不復見。

DSCF7236.jpg

DSCF7242.jpg

從龜山島制高點-「401」高地頂端拍攝龜尾處的景觀,從前的聚落早已不在,但可愛的龜尾巴依舊清晰可見!隨著海潮的漲落,龜尾巴露出的樣態也會不一樣,是真的會「甩尾」喔!而龜尾巴面向的臺灣本島方位,也正好就是宜蘭頭城鎮的大溪里。

DSCF7292.jpg


目前的「龜山島社區」就位在台2線旁,依山坡而建;時光荏苒,當年遷村後的島民也已在台灣生根40載,穿梭在龜山島社區的街道巷弄中,很快可以辨識出新舊年代的房舍。

 IMG_2242.jpg  IMG_2234.jpg

造訪社區當時,社區活動中心內的照服員正在陪同社區長者,學習用手機視訊和孫子通訊,內外牆面上也琳瑯滿目地陳列許多社區活動照片和龜山島的珍貴影像。而活動中心旁的「龜山島漁村文化館」,正好近期在進行數位典藏與小型工程,在龜山島社區青年的帶領下,得以一窺漁村文化館內的諸多經典館藏。

IMG_2186.jpg  IMG_2221.jpg

                 IMG_2223.jpg

IMG_2220.jpg

 

遷村後的龜山島民,並沒有忘記保存龜山島生活文化的重要性。2005年,「龜山島漁村文化館」在居民齊心下成立,由於當年不知道軍方接手後列為管制區並拆除原有家屋,也因此許多文物都還留在島上。而館內可見的諸多生活器皿與農漁具,都是島民們的慷慨捐贈。

過去在島上使用的農漁具,多為竹、籐編織品;而食器則與一般農村中常見的瓷器相同。

IMG_2193.jpg  IMG_2207.jpg

 

龜山島漁村人口組成以漢人為主,因此許多傳統宗教信仰和臺灣本島相去不遠。文物館內也由在地耆老們以高超的記憶力和手作技藝,復原了過去島上「拱蘭宮」媽祖廟的原型。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熱鬧的媽祖生在農曆3月23日,各地慶典最為熱鬧,不過在龜山島,則是在農曆6月15日進行全村最重大的慶典儀式。

IMG_2194.jpg

遷村到頭城,重新建村的過程,一如過去龜山島民在島上的換工生活般勤勉艱辛。島民們就像一個大家庭,集資購買了土地後,互相搭建各自的房舍,同時,也將島上最重要的媽祖信仰帶來新村。

IMG_2230.jpg

座落於社區活動中心上方的新「拱蘭宮」,是一座嶄新華麗的新廟宇,廟旁豎立一尊端莊慈藹的媽祖神像;媽祖與廟宇面對的方向,正是故鄉龜山島。

              IMG_2232.jpg

IMG_2229 (1).jpg

原本遺留在龜山島的的原拱蘭宮,在軍方進駐後,改設為「普陀巖」祭祀觀音。

DSCF7318.jpg

 

漁村文物館保留的居民生活記憶,勢必少不了與大海相關的產業文化。由於龜山島四周環海,又有黑潮流經,相傳最早抵達龜山島的祖先先民,便是看到這裡豐富的漁汛決定下船定居的;而當今大溪漁港最常聽到的「龜山島現撈仔」便是在地海鮮新鮮好吃的鐵證!

IMG_2211.jpg
 

漁村文物館中也收藏有漁民從海中拾獲的鯨豚骨骸。

IMG_2218.jpg

過去龜山島居民運用傳統漁法捕魚,並不是沒有興建漁港過,只不過歷經三次建港,卻又因颱風等不同因素而被摧毀,也間接促成了遷村的決定。遷村後的島民們仍然多數從事漁業。若有機會一定要造訪現今絡繹不絕的大溪漁港!下午三點漁市開始後,還可以直接購買海鮮,找當地店家代客料理喔!

IMG_2262.jpg

IMG_7611.jpg  IMG_7613.jpg

 


看到這裡,大家也許會想問,過去龜山島的居民,在農漁工作之外,都做些什麼呢?的確在過去沒電、沒網路,又沒有開發水上遊憩設施的年代,大家的休閒活動也都與龜山島的自然環境有關。除了在龜尾湖戲水、年節看廟前做戲等之外,在地人的古早童玩,就屬「七十二角風箏」最為特別!

IMG_2200.jpg

「七十二角」風箏最初的原型其實是「八角風箏」,後來慢慢地發展出有「九個八角形」、顏色和造型不同的「七十二角」風箏,傳統風箏的骨架以竹子纏線製作而成,目前則用細鐵絲來取代。仔細觀察館內的風箏收藏會發現,風箏的中間會有類似「獸面」的裝飾。

目前社區對外辦理或參加的在地活動中,也都會將風箏帶出場,展現龜山島社區最富趣味的文化特色。

IMG_2201.jpg  IMG_2202.jpg

IMG_2209.jpg

不論是之前登島,或者在漁村文物館內,都可以看到龜山島的模型,上面清楚地標誌著龜山島上的各地原始地名。聽故事至此,讓我這個非龜山島民的宜蘭孩子來說,龜山島真的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啊!」

IMG_2213.jpg

 

               IMG_2216.jpg

這裡要特別介紹一處顯少為人知道的「龜卵」岩石,過去在龜身外海處,也突出於海面上,彷彿就像是龜山產出的卵一般。後來在戰爭時期,一度被以為是戰艦而被砲火擊垮,剩下隱沒於海面下的岩層,在地的漁民幾乎都知道要避開龜卵這一區,避免與船身衝撞。

IMG_2217.jpg

走出文物館,漫步龜山島社區,在社區充滿綠意、同時也是桃源谷的路口處之一的地方,看見居民為緬懷過去龜山島取用淡水的「井仔頭」,而在現地仿製的模型區與解說牌。

IMG_2247.jpg

IMG_2246.jpg

沿著山坡興建的龜山島社區,巷弄之間徒步十分自在,會車倒是需要有些技巧。一轉個彎,在街角就能直接看見龜山島社區正名前的軌跡-「仁澤新村」時期的宣導標語。

IMG_2254.jpg  IMG_2255.jpg

 

持續跟著在地青年的腳步來到大溪漁港。漁港停車場邊的樓梯小徑通往休憩涼亭,這裡有著鳥瞰漁港的最佳地理位置,同時,也承載著宜蘭在地居民早年最傷痛的一段記憶。

IMG_2263.jpg

起初乍看我以為是過去的日本神社,殊不知這是一座緬懷傷痛的「招魂碑」。昭和19年(1944年),由當時的宜蘭旅行俱樂部辦理的龜山島旅行團,載著27人的遊覽船-「見取丸」,在航行過程中發生船難,共有25人罹難...其中有些罹難者,也是宜蘭在地知名人物的家屬,像是當年擔任羅東街長「陳純精」的長子-陳呈雲,以及臺灣第一苦旦「廖瓊枝」的母親-廖珠桂等。事件發生後,由罹難家屬們齊力在大溪漁港和龜山島上,各陳列一座招魂碑。

IMG_2269.jpg

         IMG_2266.jpg

越過漁港停車場及漁市大樓往下走,有一「萬善堂」,專門奉祀漁民在海上拾獲的無名流水屍,也是民間常聽到的「萬應公」、「有應公」。

 

              IMG_2276.jpg

萬善堂另一側,可見到整個漁港的核心「冰庫」區,只見一微微駝背的壯漢,來來回回,將大塊的冰磚推上冰塊專屬的「溜滑梯」,冰塊就這麼一路順勢下滑,抵達下方的市場和漁船作業區,提供商販和漁民漁獲急凍保鮮的服務。

IMG_2283.jpg

來看看冰塊溜滑梯的療癒畫面,不過這個吃重的工作,真的非常辛苦啊!

有發現冰磚溜滑梯的視覺盡頭,除了龜山島外,還有一群停在單面山上的白鷺鷥嗎?一般只出現在田裡的白鷺鷥,居然也現身在漁港邊呢!

IMG_2282.jpg

 

2018年是臺灣觀光局訂定的「海灣旅遊年」,龜山島地理位置、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的獨特性,加上又是臺灣唯一露出水面的活火山島,自然成為臺灣發展生態觀光的重要島嶼之一。

八年前造訪龜山島時,就對龜山島周邊海底活躍的火山活動和自然分隔成不同顏色的海域感到驚奇,這次又聽聞過去龜山島冒出紫色的硫磺濃煙,是後來地震造成落石坍方將磺口堵塞,才沒看見濃煙,更加覺得龜山島充滿未知與神祕感,彷彿真的是巨大神龜,龜甲底層的脈搏都還熱血的跳動著。

DSCF7163.jpg DSCF7165.jpg

2010年造訪時,拍攝有火山活動的龜首區海域(上圖)。

下圖則為早年龜山島火山活動冒出濃煙的舊照片(翻攝自龜山島社區外牆老照片)

              IMG_2224.jpg

 

目前龜山島登島觀光皆需要事先申請,並控管每日登島的遊客數量(可查詢: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龜山島登島申請);同時,因應天氣與海相的變化,龜山島也會不定期封島禁止進入。

經過這一趟實地走訪、感受龜山島社區居民遷村後的生活樣貌、以及對保存龜山島文化的不遺餘力,我想,每一個人對自身童年生長的地方,可說是生命中最深刻的記憶。遷村或搬家,即便為環境所逼,但總是在情感上造成某部分的斷裂,即便歸來再回首時,也因景物稀少、人事已非,最美好的兒時與青春回憶,最後也只能長存心中。而我們能做的,是在持續前進的生活中,繼續創造更多美好的回憶,就像我喜愛的每一趟深度小旅行;待年老時,用這些美好回憶泡茶、下酒。
 

最後,用之前造訪龜山島時拍攝的美麗景象,讓我們再一起重返1960吧!

DSCF7160.jpg

(上圖)龜山島的眼鏡洞(海蝕洞)。

 

DSCF7234.jpg

(上圖)龜山島上原聚落的現況,多數為軍方使用的設施。
 

DSCF7335.jpg

(上圖)以前的龜山島國民小學。

 

DSCF7338.jpg

(上圖)美麗的龜尾潭與步道景觀。

 

DSCF7174.jpg

(上圖)從船上拍攝龜首正面,烏龜的大嘴巴在哪呢?(笑)
 

DSCF7212.jpg

DSCF7298.jpg

(上圖)、(下圖)從海上拍攝龜山島的植披景觀,烏龜的瀏海很酷炫呢!

DSCF7213.jpg

 

 

DSCF7221.jpg  DSCF7217.jpg

(上圖)龜山島沿岸地形與龜尾的燈塔。

 

DSCF7300.jpg

(上圖)從401高地俯瞰龜首潭。
 

DSCF7350.jpg

(上圖)龜山島上的著名地標「島孤人不孤」,因為常有人誤讀為「鳥抓人不抓」,而成為龜山島旅遊時的經典笑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ty's story 的頭像
    Katy's story

    Katy說故事

    Katy's 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