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372.jpg


揮別暑期蒸騰的熱氣,10月的宜蘭,開始了入秋的雨季,不過,絲絲細雨不減一群關心文化事務的夥伴們參與議事的熱情。10/13、10/14二日,在新開幕不久的「宜蘭人故事館」,一場嚴謹豐厚的討論在此地展開。

IMG_1376.jpg

上圖:九月剛開幕的宜蘭人故事館,正好也是歷史建築再活化的新例。
 

42204426_2213059168931607_8686789342930141184_o.png

在這場活動的視覺海報與DM露出之際,我便被視覺DM上拋出的問題給吸引:

「如何發展文化、活化老屋、又能形成街區經濟,兼顧理想與現實?」、「要打造讓一萬人來一百次的島,那這一萬人是什麼樣貌?如何找到他們?」、「旅人有完整美好的體驗,才會持續造訪,旅人、店家、公部門在這文化體驗循環裡,如何合作共好?」

IMG_7205.JPG

上圖:宜蘭中興文化創意園區前身為紙廠,目前成為宜蘭新興的文創園區與「興自造」文化品牌孵育基地。

 

喜愛文化體驗結合小旅行的我,也經常在不同的身份角色中試著換位思考,究竟,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創園區或文創聚落,應該要具備什麼樣貌和軟硬體內容,才有辦法成功吸引人潮,在文化保存與創新之間達成平衡呢?

有鑑於全台各地越來越多由老屋保存活化而成的文創空間,也期望這些空間能發展地方的文化特色,讓創意工作者有發揮的舞台;宜蘭文化局近年也致力於推動「頭城老街、舊城、中興文創園區、冬山老街」成為文創聚落,發展街區文化特色。在公部門與民間單位互相期待與努力的過程間,需要適時地停下腳步沉澱與思考,如何讓這些空間能為民眾所用,才能在文資保存、文創孵育、民眾體驗等面向上,達到均衡、共創的發展模式,也因而有了10月中的兩場次文化政策公民論壇。最主要的目的在蒐集民眾對各類文化政策的心聲,盼能由下而上,翻轉傳統政府主導的政策制訂方式。

 

44028303_1571125519655499_2711164544725549056_o.jpg

上圖:民眾參與議事過程(圖片來源:CultureLab粉專)


這場參與公民審議會議的組員們來自臺灣各地各個領域,並依照年齡層、本地外地,按比例抽籤選出(亦補助交通及出席費),最後分成三組。每一組均有一位帶領討論的桌長,負責引導每一個成員發言,並確保每個成員能緊扣主題暢所欲言的同時,也能做到充份聆聽。而這些組員雖然來自各領域,但均對於台灣各地的文化發展有一定的觀察與關心。因此在開啟一連串的討論之前,第一天上午便用簡短的一兩個小時,進行議題的簡介,以及國內外許多文創聚落、藝術節案例的觀察與分享。緊接著在成員簡單認識介紹後,便針對各自「宜蘭文創聚落樣貌的想像」、「盤點宜蘭文創聚落現況與問題」,像是「輔導人力制度、空間規劃、行銷、景觀營造、體驗活動安排設計、週邊交通,以及不同的身分立場看待問題的角度與需求」等,進行表述與討論,而整個過程發言都會被一一記錄下來。

43952764_2226196077617916_1698457908263518208_n.jpg

上圖:在宜蘭人故事館(前身為宜蘭舊議會)參加論壇的成員們(圖片來源:CultureLab粉專)

 

根據活動的會議紀錄,經過問題彙整,這裡也將歸納整理後的三組問題綜合呈現如下:

1.文創園區的定位到底是什麼?有沒有要讓在地文化保存?

2.文創園區跟在地有時候是沒辦法連結的。如何讓文創園區一方面是吸引觀光客,一方面又可以讓在地人來,在地人想看的東西跟觀光客想看的東西不同,要如何共存?

3.如何串聯所有宜蘭的文創業者?

4.老屋空間土地產權在發展上,基於各自利益與價值不同,難以達成共識,該如何協調處理?

5.人潮的湧入會不會對當地人造成困擾?如何取得平衡?

6.文創空間經營者缺乏完整培力計畫,從事者多依靠熱情與有限的個人資源支撐,成本消耗亦缺乏投資人的協助,該如何尋求幫助?

7.我們強調深度文化體驗,卻吸引不到客群,怎麼樣的文化體驗可以吸引客群?

8.是否有更多成功、失敗的例子可以做分享,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是?

9.為什麼有些文創商品賣不掉,但有些我們認為不是文創商品卻大賣,譬如說量產的花布提袋?

10.如何針對商品及活動行銷?政府能不能幫忙行銷?

 

44213878_2226196120951245_1587558025864937472_n.jpg

上圖:參加論壇的成員,將每一組討論的結果進行盤點,有邏輯地進行歸納整理,形成共識。(圖片來源:CultureLab粉專)

 

由於宜蘭人故事館前身是「宜蘭縣議會」的舊址,這樣的思辯與討論在這裡舉行,似乎也格外有意義。而論壇在第一天結束後,隔日便將大家提出的討論問題集合起來,並邀請三位專家針對問題個別進行回應。在有關宜蘭文化空間經營與活動經營的面向上,舊書櫃創辦人「莊家泓」提出實務經驗與現場夥伴分享,如何從書店開啟一連串與在地的交流與串聯;而新北創力坊營運顧問「吳俊廷」則針對創新場域從零開始的經營,分享新北市經驗;而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林冠文」教授則透過英國、日本等城市藝術節慶與文化觀光的長期觀察,一同來回答議會議第一天提出的相關疑問。

 

44067925_2226196090951248_3592458041062064128_n.jpg

上圖:與會貴賓現場與夥伴們分享、回應。(圖片來源:CultureLab粉專)

 

其實去年也有一場文化黑潮公民審議會議,在宜蘭中興文創園區舉行,也保留了完整的影像紀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CultureLab網站連結而後續在10/27、10/28的設計工作坊中,則將10/13、10/14兩日歸納形塑出的關鍵課題與疑問,邀請公共服務設計師群,以及西班牙文化政策專家一同合作討論設計行動方案,試圖站在由下而上的公民立場,提出適合宜蘭文創產業與文化聚落的發展建議,並研擬具體可行的改善方案,提供未來文化部實施相關政策的建議,不僅嚴謹、理性,也充份發揮民眾參與的精神。若對西班牙文化政策專家講題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點閱活動演講的紀錄影片:2018/10/27 Andoni 巴斯克味覺─從飲食文化中長出的在地認同與地方品牌

 

IMG_1404.jpg  IMG_1409.jpg

在議事期間休息的空檔,我也藉機參觀了剛開幕的宜蘭人故事館。故事館主體空間,有對宜蘭在地民主意識發展與貢獻甚鉅的前輩-「蔣渭水」的常設展,另一空間的特展,則有絕美的在地藝師-「林朝欽」的燈籠特展。

一邊逛展的同時,我也一邊思索著自己對老屋活化與文創聚落、文創園區的各種想像...也許一座城市魅力的形成,就在原居住民與新移入的住民之間,如何在每日點滴的生活中,從居住空間、老屋、飲食、衣著等面向上發輝美學與創意,如同海嘯般,逐步形成一股生活潮流,進而在逐漸凝聚與累積的藝文生活中,形成自然而迷人的文創聚落模樣。

 

 

 

arrow
arrow

    Katy's 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